中国一宣布在西藏启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电项目,最早反应的并不是印度,而是一些欧美的NGO团体。他们打着“环保”的幌子,散布“中国修坝会破坏生态”“对下游居民生活造成威胁”等一系列言辞。显而易见,这些组织的目的,是想制造中印之间的紧张气氛。
7月19日,中国正式宣布在西藏林芝地区启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电项目,规划建造五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6000万千瓦,这差不多是三座三峡电站的容量。建成以后,预计能满足大约3亿人一年的用电需求。
这项工程可是中国在高原能源布局里的一块重要棋子,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以及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整个项目的投资规模高达1.2万亿元人民币(差不多1700亿美元),不仅会带动附近地区的经济增长,还能大幅提升中国清洁能源的比重。
不过,就在这个项目开工那一周,同一时间,一批来自欧美的“非政府组织”突然集体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德国之声采访了“环境保护者”洛桑央措,他说这个工程会造成“生态不可逆的破坏”。英国《卫报》也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这个工程可能引发跨境水资源危机,印度需要做出外交上的回应”。美国几个环保组织联合签署了公开信,质疑中国在青藏高原“破坏国际水系的稳定性”。
他们的看法出奇一致:担心对下游国家的农业、渔业以及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不过问题是,他们拿出的数据模糊不清,缺乏有力的证据,可说话却挺激烈,甚至还公开呼吁印度“采取行动制止”。
不过,这些说法真的是经得起推敲吗?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个基本点:中国的水电工程都是在自己主权范围内搞的,根本没有越界,也没有进行跨域开发。
再说水文情况,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后才叫布拉马普特拉河,而在中国境内这段的水量,只占整个下游流域全年总流量的差不多30%。中国方面早就把20年的水文数据交给了联合国和邻近国家,还签了个信息共享协议,说明不会改变自然流量,也不会影响下游的用水方式。
说到印度,那才是真正的南亚“截水高手”呢:
提起印度,就得说它在与巴基斯坦签的那份《印度河水条约》上早就撕破脸了:在旱季自己截水,雨季却放洪水。
印度掌控着孟加拉国边界附近的57条跨境河流中有54条的源头,经常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变动水量,导致孟加拉国内农田歉收,水资源变得紧张。
印度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段规划的几个水坝工程,完全没有提前通知中方,也没有建立任何信息共享的机制。
你看嘛,当欧美那些NGO大声指责中国的时候,为什么就对印度这些真刀真枪的行动视而不见呢?
难免让人想,这些所谓的“环保”跟“公平”原则,背后其实就是一种地区策略罢了,纯粹是用来操控的工具而已。
他们的真心意图,根本就不在于维护高原的生态环境,而是借助“环保”和“人权”这两张熟悉的牌,激化中印间的矛盾,挑拨地区的关系,限制中国在这一带的主导地位和区域发展。
简单说来,这就是所谓的“绿色话术包裹下的政治陷阱”。这种套路,中国其实早就见过不少了。
以前在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开发水电的时候,那帮NGO经常出来搞事情,喊“中国截流导致湄公河干涸”,还鼓动下游国家不高兴。
其实,事情的发展证明这些说法大多站不住脚——水量变少主要是受东南亚多国植被砍伐、气候变暖和灌溉过度的影响;反倒是中国,成了唯一一个一直稳定提供水文数据给下游的国家;联合国几次评估也显示,中国的水坝通过蓄水调节,不但没有造成下游干旱,反而减轻了洪灾和干旱的发生。
在缅甸、老挝、柬埔寨这些国家眼里,中国的水电合作不仅保证了能源的稳定供应,还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灌溉的改善,远比所谓的NGO“道义呼吁”来得更接地气、更切实。
如今那些组织用一样的剧本又来一套,把它搬到雅鲁藏布江上,意图只有一个:想把中国和邻国之间的合作搞得不和谐。
对欧美NGO的煽动,印度表面上装作“忍耐”,可实际上国内的媒体和智库却在大肆渲染“中国工程对水安全的威胁”。
要说,这种说法连印度自己内部也难以达成一致。毕竟,眼前的实际情况就是:
说实话,印度在制约中国工程这块儿,门都没有。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地缘 politics 来看,印度都没法阻止工程的启动,更别提在国际法律上对中国表达反对意愿了。
实际上,中国早就靠“电力换港口”的方式,与孟加拉国、尼泊尔进一步合作了,区域局势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印度的那套“舆论战”根本动摇不了真正的利益格局呀。
国际大国对这事儿的反应挺冷淡。美国和欧盟现在更关心俄乌局势和全球通胀,对印度借“水议题”来寻求帮忙这事儿反应基本没啥动静。
所以印度的处境挺难堪的,明明知道欧美那些NGO装的“环保姿态”里其实暗藏着政治算计,但也只能装着“配合演出”,要不然就怕被指责“对中国让步”。
遇到这些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环保批评”,中国并没有高调反唇相讥,也没陷入漫天口水战,而是采取了务实、冷静又透明的三招打法:
公布了过去20年的生态数据和水文监测报告,拿出科学证据来反驳“不可逆转破坏”的说法;还加快了与周边国家建立共享机制,比如向孟加拉国提供清洁电力,用“绿色合作”来应对所谓的“绿色话术”;同时也加强了工程环保标准,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与生态评估,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现了责任和担当。
这种“反讽性的沉默”,其实比起嘴上争辩更有杀伤力。毕竟,中国不再靠争论来说服谁,而是靠行动来彰显自己在区域发展的主导地位。
欧美一些NGO试图通过炒作雅鲁藏布江水电站来打压中国的影响力,结果反而适得其反。这一轮争议,可能最终变成推动中国区域影响力提升的“助力”。当你站在项目背后,看到的是上千亿的投资、数百万人的脱贫、区域经济的带动以及能源战略上的突破,任何说“破坏生态”的批评都变得毫无说服力。
配资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