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仅三十六岁的宋英宗赵曙因病早逝,其长子赵顼承继大统,这便是后来的宋神宗。彼时的北宋,已因长期的积弊和深重的社会矛盾而摇摇欲坠。面对内忧外患,年轻而意气风发的宋神宗决定推行变法,以图扭转乾坤。熙宁二年(1069),他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托付其主持新政,这场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由此揭开序幕。
然而,宋神宗并未料到,变法的道路会如此艰难。朝堂之上,守旧派大臣坚决反对,甚至不惜与皇帝正面冲突;地方上,许多官员阳奉阴违,导致原本旨在惠民的新政反而加剧了百姓的痛苦。更为讽刺的是,当时人们把王安石与四位反对变法的大臣并称为“生老病死苦”。《续资治通鉴》记载道:“当时谓‘中书有生、老、病、死、苦’,盖言安石生,公亮老,富弼病,唐介死,赵抃苦也。”其实,早在仁宗年间,王安石就曾上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构想,但未被采纳。直到神宗即位,他才终于获得施展抱负的舞台。
展开剩余69%王安石对改革充满热情,接连推出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等新政,力求在短期内见效,以此稳住朝局。他锐意进取的姿态让沉闷的北宋社会一度焕发出生机,因此在“生老病死苦”中被称为“生”。然而,他的对手们却各有其态度。
“老”是曾公亮。他生于咸平二年(999),到王安石拜相时已年过古稀。曾公亮出身仕宦之家,二十五岁中进士,仕途顺畅,早在仁宗嘉祐年间就已拜相。神宗登基后,他被封为英国公,兼任多项高位,位居群臣之首。事实上,曾公亮最初还曾主动推荐王安石给神宗,但二人最终因政见不合而分道扬镳。熙宁三年(1070),他多次上表辞相,最终出镇河阳三城。元丰元年(1078),八十高龄的他去世,神宗亲为其撰写碑文,称之为“两朝顾命定策亚勋”,可见地位非同寻常。
“病”则指的是富弼。这位生于景德元年(1004)的名臣,早年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深受范仲淹赏识,还迎娶了晏殊之女。天圣八年(1030),他通过恢复后的科举入仕,很快因刚直敢言而名声在外。他不仅多次直谏仁宗,还在对辽关系中态度坚决,主张不割地、不屈辱求和。后来,富弼也参与庆历新政,虽最终失败,但已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英宗时,他被任命为枢密使,封祁国公。神宗即位后,又加封郑国公,授予高位。然而,当熙宁变法全面推开时,富弼却坚决不赞同王安石的激进措施。他屡屡上书称病,拒绝入朝,甚至被派往亳州。青苗法实施后,他又拒绝推行,遭到弹劾。最终在熙宁五年(1072),他以司空身份告老,实则是以“称病”之举来消极抵抗改革。
“死”是唐介。他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二十岁中进士,因廉洁干练而历任多地官职。神宗初年,他被封为参知政事,但极力反对王安石拜相。熙宁二年(1069),还未等变法全面施行,唐介便溘然病逝,因此被称为“死”。
“苦”则是赵抃。他素以清廉正直著称,但才干有限。神宗登基后,他官至参知政事。然而面对复杂的新政条款,他常感力不从心,叫苦不迭,尤其在青苗法推行时,他明确反对,结果于熙宁三年(1070)被贬至杭州。九年后,他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1084)病逝,享年七十七岁。因其才力不足而身心俱疲,故被称作“苦”。
综观“生老病死苦”,可以看出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新政的艰难:一边是锐意改革的坚定者,一边是年老、称病、反对甚至力不从心的守旧派。最终,熙宁变法虽有一定成效,却在强大阻力下难以彻底改变北宋的根基问题,成为历史上一段颇具争议的改革尝试。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