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同时成为两位权势女性的情人,还在三个朝代都当过宰相,最终却死在自己最信任的人手中。
博陵世家的政治投机者博陵崔氏,这个名字在唐朝就像今天的"富二代"标签一样醒目。
崔湜出身博陵崔氏安平房,祖父崔仁师曾是中书侍郎,父亲崔挹是户部尚书。
想想看,爷爷是宰相,爸爸是部长,这样的家庭背景让崔湜一出生就站在了别人奋斗一辈子都到不了的起跑线上。
崔湜"少以文词称",年纪轻轻便进士及第。
这小子不光出身好,脑子也确实够用。
在那个看重文采的时代,能写出好文章就等于拿到了升官发财的入场券。
展开剩余90%崔湜参与编纂《三教珠英》,这可不是什么小工程,能参与朝廷官方的文化项目,说明这人确实有两把刷子。
但是崔湜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文采,而是政治嗅觉。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下台,新的政治格局开始洗牌。
崔湜因出卖桓彦范、敬晖等重臣流放岭南,并升任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
这一手操作够狠,直接把帮助唐中宗复位的功臣给卖了,换来自己的升官。
你说这算不算背叛?
在崔湜看来,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桓彦范这些人虽然有拥立之功,但在新的政治环境下已经成了障碍。
与其跟着老人一起沉船,不如早点跳船找新的靠山。
这种冷酷的政治计算,正是崔湜这类门阀子弟的生存法则。
崔湜的选择说明了什么?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忠义这种东西太奢侈了。
门阀世家能延续几百年,靠的从来不是什么忠贞不渝,而是审时度势的生存智慧。
崔湜用几个政治对手的人头,换来了自己在新朝的地位,这笔买卖在当时看来很划算。
权势女性背后的面首宰相如果说政治投机让崔湜获得了初步成功,那么成为权势女性的面首,则是打开了一道通往权力巅峰的捷径。
这听起来有点难以置信,一个男人靠"色相"当宰相?
但在那个女性掌权的特殊时代,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
先说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和崔湜相好之后,很快就忘记了武三思。
两人虽然经常厮混在一起,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个在宫内,一个在宫外,不能随意见面。
这个关系很微妙。
上官婉儿当时已经四十多岁,而崔湜正值壮年。
一个是手握实权的女政治家,一个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
上官婉儿对中宗说,想要一个地方和大臣一起研究诗词歌赋。
唐中宗就命人在上官婉儿的宫院之中建起了一个楼阁,专门供上官婉儿和大臣研究诗词。
你看,这就是权力的好处。
想要一个私会的地方,随便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能搞定。
研究诗词?谁信呢?
更有意思的是,崔湜也将自己三个俊秀的兄弟介绍给了上官婉儿。
于是,上官婉儿终日和着四个少年厮混在一起。
这操作简直了,不光自己当面首,还把兄弟们也拉进来。
这是在经营一个"男团"吗?
但是崔湜的野心不止于此。
上官婉儿死后,崔湜"私侍太平公主",又成了太平公主的面首。
从一个权势女性转向另一个权势女性,这转换得也太丝滑了吧?
太平公主比上官婉儿更厉害。
她是武则天的亲生女儿,手握重兵,连当时的皇帝都要看其脸色。
崔湜能成为太平公主的面首,说明这个人确实有过人之处。
不光是长得帅,更重要的是懂得女人心理,知道怎么让权势女性对自己产生依赖。
这种"裙带政治"在今天看来很荒诞。
但在当时却有其合理性。
女性掌权者需要可以信任的男性来帮助执行政策,而这种信任往往建立在私人感情基础上。
崔湜恰好抓住了这个机会,用个人魅力换来了政治资本。
三朝为相的宦海沉浮崔湜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由考功员外郎累迁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这个升迁速度在唐朝简直是火箭般的存在。
从七品的小官到宰相,中间跨越了多少个台阶?
正常人可能一辈子都爬不完,崔湜几年就搞定了。
景龙二年,崔湜被升为兵部侍郎,当时父亲担任的是礼部侍郎。
父子两人同时担任尚书省副职,开唐朝历史先河。
父子同时当部长级高官,这在任何朝代都是极其罕见的。
这不光是崔湜个人的成功,更是整个崔氏家族权势的体现。
但是崔湜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
后因典选受贿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又起复为尚书左丞。
受贿被贬,这说明崔湜在权力面前还是没有守住底线。
不过很快又能复起,这就体现了门阀政治的韧性——有关系就有一切。
唐中宗驾崩后,崔湜依附韦皇后,改任吏部侍郎。
唐隆政变后,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进中书令。
你看这个转换速度,皇帝一死,立马换新靠山,政治立场说变就变。
韦皇后失势,马上投靠太平公主,这种灵活性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崔湜能在三个朝代都当宰相,靠的不是什么坚定的政治理念,而是超强的适应能力。
每当政治风向发生变化,总能第一时间调整姿态,投靠新的权力中心。
这种人在乱世中确实容易成功,但也注定了最终的悲剧结局。
说到底,崔湜就是那种典型的机会主义者。
有奶就是娘,哪里有权力就往哪里钻。
这种人在短期内可能很成功,但缺乏原则和底线,最终很难有好下场。
先天政变中的悲剧结局所有的政治投机最终都要买单,崔湜也不例外。
开元元年,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崔湜被流放岭南,途中被赐死。
时年四十三岁。
这个结局有点讽刺。
崔湜曾经和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关系不错。
当时崔湜将自己的妻妾和两个美貌的女儿一同进献给李隆基。
这种行为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但在当时却是政治投资的一种方式。
崔湜想通过这种方式和未来的皇帝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但是政治从来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个人感情。
当李隆基决定铲除太平公主势力时,崔湜作为太平公主的核心成员,必然成为清洗对象。
之前的那些私人情谊,在政治利益面前一文不值。
先天政变后被迫自杀。
注意这个"被迫自杀",听起来比"被赐死"要体面一点,但实际结果都一样。
崔湜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曾经想要巴结的人手中。
崔湜的死说明了什么?
在中国古代政治中,个人关系虽然重要,但永远不能超越政治利益。
李隆基可能对崔湜这个人没有恶感,甚至还有些个人情谊。
但站在皇帝的角度,必须清除一切可能威胁皇权的势力。
崔湜选择站在太平公主一边,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四十三岁,正是一个男人事业和人生的黄金时期,崔湜却已经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回顾这一生,可以说是精彩纷呈,也可以说是荒诞不经。
从门阀子弟到政治投机者,从面首到宰相,从权势熏天到客死途中,这样的人生轨迹确实让人唏嘘。
崔湜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在权力游戏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那些看似牢固的关系,在政治利益面前都可能瞬间崩塌。
机会主义者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巨大成功,但缺乏原则和底线的人生,最终很难有好的结局。
这就是崔湜,一个复杂而又典型的历史人物。
既让人羡慕其成功,又让人警醒其结局。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崔湜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发布于:河南省配资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